普贤菩萨道场
图片
普贤菩萨道场位于四川峨眉山,这里不仅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名山,更是集自然风光与佛教文化为一体的中国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名胜。1996 年 12 月 6 日,峨眉山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其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峨眉山景区面积达 154 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 3099 米。山下平原地区海拔 400 余米,相对高差在 2600 米以上,雄冠国内诸名山。《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中记载,西南方有处名光明山,现有菩萨名曰贤胜(普贤),与其眷属 3000 人,常在其中而演说法。而峨眉山的诸多奇观与经书中对普贤菩萨住地的描述十分相似和吻合,因此自东晋时起,峨眉山便被当作普贤菩萨道场。
峨眉山作为普贤菩萨的显圣和讲经说法之所,主要崇奉普贤大士。佛经载,普贤与文殊同为释迦牟尼佛的两大胁侍,文殊表 “智”,普贤表 “德”。普贤菩萨广修十种行愿,赢得 “大行普贤” 的尊号,其形象总是身骑六牙白象,象征愿行广大、功德圆满。
峨眉山不仅有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还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这里森林覆盖率达 87%,有高等植物 242 科,3200 多种,约占中国植物总数的十分之一,其中仅产于峨眉山或在峨眉山发现,并以峨眉定名的植物就达 100 余种。此外,峨眉山还是多种稀有动物的栖居地,已知动物 2300 多种,是研究世界生物区系等具有特殊意义问题的重要地点。
乐山大佛位于峨眉山东麓的栖鸾峰,是世界现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有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的称誉。大佛为弥勒倚坐像,坐东向西,面相端庄,通高 71 米,雕刻细致,线条流畅,身躯比例匀称,气势恢宏,体现了盛唐文化的宏大气派。
峨眉山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美学、科研、科普和游览观光价值,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二、道场由来之传说图片
(一)普贤显圣之传奇东汉明帝永平六年(公元 63 年),隐士蒲公上山采药,在云窝处见一鹿,其足迹如莲花般美丽,蒲公好奇追之至绝顶却不见踪影,忽现奇光。蒲公疑惑不解,便向山上结茅修行的天竺僧人宝掌请教。宝掌告诉他,此乃普贤瑞相,于末法中守护如来,现相于此,化利一切众生。蒲公归家后即舍宅为寺,从此峨眉山就发展成普贤菩萨的道场。
另有传说,蒲公在金顶看到一群人马脚踏五彩祥云飘去,其中有一人骑了一匹既不象鹿又不象马的座骑,头戴束发紫金冠,身披黄锦袈裟,骑在六牙大象上,头上有五彩祥光,脚下是白玉莲台。蒲公询问宝掌和尚后得知这是普贤菩萨。后来人们把能看见佛光当作一种吉祥的象征,取名为 “金顶祥光”。
(二)古籍记载之印证《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中记载:“西南方有处名光明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贤胜(普贤),与其眷属 3000 人,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而峨眉山的诸多奇观与经书中对普贤菩萨住地的描述十分相似和吻合。
据记载,东汉时期的隐士蒲公采药遇奇光,经天竺僧人宝掌指点确认是普贤瑞相,这一传说也与《华严经》的记载相互印证。同时,《格萨尔王传》中说:峨眉山像一头步履矫健的白色神象,这和普贤菩萨骑象登山创建道场的记载极其吻合。佛经中记载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天上有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人间有普贤菩萨住地峨眉山似白色神象。
《华严经》在东晋时传入中国,因此自东晋时便开始把峨眉山当作普贤菩萨道场。以后历代修建寺庙时,都以普贤菩萨为中心,并发展成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峨眉山作为普贤菩萨的道场,主要崇奉普贤大士,是普贤菩萨显圣和讲经说法之所。佛经载,普贤与文殊同为释迦牟尼佛的两大胁侍,文殊表 “智”,普贤表 “德”。普贤菩萨广修十种行愿,又称 “十大愿王”,因此赢得 “大行普贤” 的尊号。普贤菩萨形像总是身骑六牙白象,作为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
三、道场特色多纷呈图片
(一)建筑风格独特峨眉山寺院的普贤殿采用砖块砌筑,展现了古印度建筑风格,其设计灵感源于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无梁砖殿,无一木一柱一瓦,雄伟壮观,同样体现了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大同华严寺普贤阁采用重檐歇山式构造,面阔五间,进深四间,规模宏大。少林寺普贤殿是一座硬山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南通峨眉山普贤寺建筑风格较为宏伟,普贤殿是信徒们拜普贤菩萨的重要场所。普陀山普济寺普贤殿供奉应化于峨眉山的普贤菩萨。西樵山宝峰寺普贤殿建筑清雅古朴,代表了明代建筑风格。上海东林寺普贤殿作为元、明、清建筑群的一部分,与主体建筑观音堂相得益彰。
(二)文化遗产丰富峨眉山作为普贤菩萨道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价值。寺院内的金佛金顶高达 48 米,代表阿弥陀佛的 48 个愿望,是峨眉金顶的中心。无梁砖殿内的普贤铜像铸于宋代,通高 7.38 米,重约 62 吨,体态丰润,慈祥端庄,技艺精湛,早在 1961 年就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殿内顶部的飞天藻井,四周的七层环形龛座及尚存的 328 尊小铁佛像,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峨眉山还有许多其他的文物,如报国寺的三宝 —— 巨型瓷佛、紫铜华严塔和大铜钟等,都展示了峨眉山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
(三)自然景观优美峨眉山具有 “雄、秀、奇、险、幽” 的特色。万佛顶海拔 3099 米,高出峨眉平原 2700 多米,极目远望,视野宽阔无比,景色十分壮丽。西眺皑皑雪峰、贡嘎山、瓦屋山,山连天际;南望万佛顶,云涛滚滚,气势恢弘;北瞰百里平川,如铺锦绣,大渡河、青衣江尽收眼底。金顶观光台可观日出、云海、佛光、神灯等金顶四大奇观。每当晴空万里时,云海波涛翻滚,犹如万马奔腾;日出之时,万道金光射向大地,峨眉山宛如披上金色大氅;而佛光更是神奇,五彩光环浮于云际,身影入佛光可获吉祥。峨眉山的自然景观与寺庙建筑和谐结合,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令人赞叹不已。
四、道场历史久且悠图片
(一)佛教传入与发展佛教自晋代传入峨眉山后,便开启了一段与道教并存、融合与竞争的历史篇章。起初,峨眉山已有道教宫观,佛教的传入为这座名山增添了新的宗教色彩。在晋初,高僧慧持、明果禅师等先后到峨眉山住锡修持,他们以峨眉山是普贤菩萨显灵和讲经说法之所为依据,把峨眉山作为普贤菩萨的道场,崇奉普贤菩萨。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与道教在峨眉山共同发展。唐、宋时期,两教并存,寺庙宫观得到很大发展。明代之际,道教衰微,佛教日盛。据记载,明代僧侣一度达 1700 人之多,全山有大小寺院近百座。至清末,寺庙已达 150 余座。
(二)历代修建之传承历代修建寺庙都以普贤菩萨为中心,这使得峨眉山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自东晋时期,普贤信仰之说在山中传播,中国僧慧持在观心坡下营造普贤寺(今万年寺)。此后,历代不断修建和扩建寺庙,以供奉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在佛教中具有重要地位。据佛经载,普贤与文殊同为释迦牟尼佛的主要助手,文殊表 “智”,普贤表 “德”。普贤菩萨广修十种行愿,故又称 “愿” 王,等号为 “大行普贤”。普贤形象最富特征的是身下骑一六牙白象,作为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
在峨眉山的发展历程中,众多寺庙如报国寺、伏虎寺、清音阁、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金顶华藏寺、万年寺等八大寺庙,以及尼姑修行的寺院如伏虎寺、雷音寺、善觉寺、纯阳殿、神水阁等,都成为了普贤菩萨信仰的重要载体。这些寺庙中的佛教造像有泥塑、木雕、玉刻、铜铁铸、瓷制、脱纱等,造型生动,工艺精湛。如万年寺的铜铸 “普贤骑象”,堪称山中一绝,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还有贝叶经、华严铜塔、圣积晚钟、金顶铜碑、普贤金印等,均为珍贵的佛教文物。
近 2000 年的佛教发展历程,给峨眉山留下了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造就了许多高僧大德,使峨眉山逐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影响甚深的佛教圣地。
五、感悟道场之魅力峨眉山,这座普贤菩萨的道场,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和感悟。它不仅是佛教文化的瑰宝,更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珍贵礼物。
在佛教文化方面,峨眉山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作为普贤菩萨的道场,这里汇聚了无数信徒的虔诚与敬仰。寺庙林立,香火旺盛,每一座寺庙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从东晋时期普贤信仰的传播,到历代不断的修建与传承,峨眉山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人们前行的道路。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普贤菩萨的慈悲与智慧,领悟到佛法的博大精深。无论是庄严的佛像、珍贵的文物,还是悠扬的佛教音乐,都让人沉浸在一种宁静与祥和的氛围中。
而在自然景观方面,峨眉山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它以 “雄、秀、奇、险、幽” 的特色著称于世。高耸入云的山峰、壮丽的云海、神奇的佛光、璀璨的日出,每一个景观都如同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让人陶醉其中。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森林覆盖率高达 87%,丰富的植物资源和多样的动物种类,使峨眉山成为了一个天然的生态宝库。
峨眉山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佛教文化和自然景观,更在于它能让人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心灵的净土。在这里,人们可以放下烦恼,远离尘世的纷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感受生命的宁静与美好。无论是信徒前来朝拜,还是游客前来观光,峨眉山都能给予他们独特的体验和感悟。
总之,普贤菩萨道场峨眉山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圣地。它的佛教文化和自然景观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前往探寻和感悟,去领略它的魅力与风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上一篇:浙江沪杭甬(00576):浙商证券聘任盛建龙为公司副总裁
- 下一篇:没有了